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日记 > 初二日记 > 精选冬至日记范文汇编九篇

精选冬至日记范文汇编九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6W 次

一天的时间眼看就要结束了,相信大家一定感触颇深吧,这也意味着,又要开始写日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日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至日记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冬至日记范文汇编九篇

冬至日记 篇1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我从小就知道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昨晚本想着今天早些起来,可起床时天已大亮了。

爸爸说,在奶奶家村子一带,冬至是要祭祖的。我很奇怪,冬至怎么还要祭祖,冬至不是吃饺子的吗?上网一查,确实是有这样一种习俗的,唐宋时期,冬至日国家祭天,百姓祭祖,也就是说,这种习俗一直从唐宋沿袭至今。

说起饺子,它最初也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冬至舍娇耳所留下的。

在周秦时期时,冬至是被人们当作新年过的。其实,人们最初过冬至就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小小的冬至,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

冬至日记 篇2

听爸爸说,买祭祀品要去人少僻静的小店。我独自走在小道上,两只放在口袋里的手紧紧地攥着兜布,渗出了细细的汗。冬至的夜显得格外的黑,店铺基本上都早早的关了门。走了很久,一道暖黄色的光映入眼帘,一家破旧的菜市场中门前整齐有序的摆列着各种祭祀品。

卖家是位四十左右的中年妇女,很贴心的为我准备了红色的袋子,并介绍罗列着的金银财宝。这里是金光闪闪,最受欢迎的金元宝,那里是财源广进,意义深远的长银条。她细心告诉我祭祀的步骤——先把名字写在红袋子上,再在周围散一点纸钱,最后就着燃着的火星把红袋子从底部烧起。这样纸钱烧了,别人家不会抢。

我在心底记下步骤,谢过她便离开了。一路上,陆陆续续有人开始烧纸,嘴里念念有词。三五成群,也有一个人。人们伫立着,安静的看着火苗,嘴里念念有词,时不时用小棍将即将暗淡下去的火苗拨地更旺。那明亮的火焰伴随着袅袅青烟既有淡淡的伤感,也是对已故先人一种深深的缅怀。

我按照心里记下的步骤将祭祀做完,又把灰烬整理在一起。并在心里祈愿——家人健康平安。我想太太能够听到我的声音,我也会为了整个家族的兴旺而更加奋发努力。

冬至,是一年最冷的时候。死者已矣,活着,要懂得珍惜。

冬至日记 篇3

20xx年12月21日 星期三 小雨

今天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俗话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伤耳朵没人管”。大家都应该知道冬至的来历吧,那是医圣张仲景为了救助受难的人们,发明的“祛寒娇耳汤”,后来演变成的一道美食,也叫饺子、扁食。

我是最爱吃饺子了,受雾霾天气影响,学校放假两天,我就帮奶奶、妈妈一起包饺子。奶奶做好了饺子馅,妈妈和好了面,我就挽起袖子等着开工了。今天我的任务就是擀饺子皮,别看我人小,干起活来一点也不马虎呢!妈妈帮我把面做成一个个小小的面团,让我拿着擀面杖顺着一个方向转圈,把小面团推开。刚开始我没掌握方法,用力太猛,推开后的面团直接粘到了擀面杖上,妈妈赶紧抓了点面粉,让我不要太用力,我轻轻一推,没想到就推开了,我把面团擀成圆圆的面片,妈妈和奶奶就开始包饺子了。

这是我第一次动手擀皮,看着乖乖的小面团到我这里,都像狗皮膏药似的紧紧地粘住擀面杖,我照着妈妈说的方法,轻一点,用点干面粉,熟能生巧,真没想到,一会儿功夫我就擀出这么多饺子皮了。奶奶和妈妈都夸我学的快,说以后吃饺子多了一个擀皮的。我告诉妈妈,下次我还要学包饺子呢!奶奶和妈妈开心地笑了,我也笑了。不一会儿,我们的饺子就好了,吃着自己动手做的饺子,味道美,心里更美!

冬至日记 篇4

今天,姥姥叫我去吃饺子,为什么去吃饺子啊?我还想让妈妈带我去吃披萨呢!妈妈告诉我:“中华民族有冬至吃饺子的民俗,这是为了纪念张仲景。传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冷,很多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张仲景让*支起大锅,把羊肉、药材包在面中,做成‘耳朵’的形状,煮熟后让人们吃,治好了很多人的耳朵。为了纪念他,每年冬至,人们都要吃饺子。”中午,姥姥给我包了大肉饺子,我足足吃了16个大饺子。吃完后摸摸自己的耳朵,自言自语道:“这下我的耳朵不会被冻烂了吧?”

冬至日记 篇5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喷喷的汤圆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气更冷了,数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一放学,我就三步并作两步飞奔到家里。我看见妈妈和阿姨正在火锅旁边撮汤圆,我也过去帮忙撮。汤圆撮好了,妈妈把撮好的汤圆到进锅里炸。过了一会儿,一盘香酥可口的“空心炸汤圆”就“新鲜出炉”了。我一闻到汤圆那香喷喷的味道就垂涎三尺,立刻夹了一粒放进嘴里。突然,我“哇”地叫了一声。“怎么了?”妈妈连忙问道。我伸出烫得发红的舌头给妈妈看,妈妈才明白过来,心疼地说:“小心点,别再烫着了!”

冬至日记 篇6

时光瞬间,转眼一年又到冬至,过了冬至就意味着离过年不远了,而过了冬至吃了汤圆就意味长大一岁了。

以前过冬至,爸爸妈妈都会很早就起来,在厨房里忙活着,他们都忙什么呢?搓汤圆。做我们喜欢吃夹肉馅的咸汤圆。而那时我们的小嘴总是很馋,站在旁边光看着就流口水,爸爸妈妈总会说:快好了,快好了,别急啊!”

终于等到汤圆熟的`时侯,我们迫不及待的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结果被烫的张牙舞爪,后来什么都吃不了。

今年的冬至,我们懂事些了,不会那么迫不及待,但以前那些时光给我们留下了有趣的回忆。

冬至日记 篇7

今天上午,我上完英语班,刘成煜邀请我晚上去他家吃饺子。饺子是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

晚上,我应约来到刘成煜家,饺子已经包好了。他妈妈正准备煮饺子。饺子像一只只挺着大肚子的“小鸭子”。只见这些“小鸭子”争先恐后地跳进锅里,“洗澡”过后, “小鸭子”又慌慌张张地漂了上来,翻了个身,好像在说“我煮熟了,快来吃我吧!”饺子熟了,一个个被盛到碗里,端到桌上。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个咬了一口——啊,真香!我一口气吃了十七个饺子,这才心满意足地放下了筷子,和刘成煜玩游戏去了。

据说饺子是由北方人张仲景最先发明的。他是一名医生。为了防止人们冻伤,把羊肉等驱寒食物为馅儿包在面皮里,再放在一个大锅里煮熟拿给冻伤的人吃。经过多次改进,就成了现在的饺子。

饺子美味可口,让人回味无穷。我情不自禁地说:“饺子真好吃!”

冬至日记 篇8

咚咚,咚咚……

邻居伯母家的门虚掩着,我敲了两下,喊了一声“伯母”,便推门进去,将一碗热气腾腾的俗名“麻糍丸”的姜糖糯米团递到了她手里;不一会,就看见伯母端着一碗刚刚用芝麻糖粘成的麻糍粑向我家走来……

每到冬至这一天的傍晚,我就会回忆起儿时这一邻居互赠节俗特色食品的情境。

冬至吃麻糍是我们东阳的千古传统,因此民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各种各样的麻糍。

例如麻糍片。白色,四方形,约1厘米厚,上下层面都撒有米粉以免相粘。两片一叠,内夹红糖,口感又嫩又甜。

又如麻糍粑。白色糯米团外粘炒熟的黑芝麻拌白糖研细的粉粒,其形成团粑状,口感又甜又粘。

还有麻糍丸。白色糯米团蒸熟以后,将其分成一个个小团丸,再置于热气腾腾的红糖生姜汤中。其色成橙红,伴汤而吃,既粘嫩,又甜蜜而微辣。

传统的麻糍制作方法都是在糯米蒸成熟饭以后置于石臼举木石槌一下一下捣成糯米团的。捣得越透,糯米团的粘性和韧性越好。后来有人用糯米粉拌水蒸制而成,味道也便差多了。如今,有的家庭主妇新创了一种简便的制作方法,只要将糯米在电饭煲中煮熟,再用小木棍不断搅拌,同时不断撒进糖炒黑芝麻粉,一待米饭搅拌成团粑,麻糍粑也便制成。用这种新方法制成的麻糍粑,不仅保持了传统石臼捣制而成的那种麻糍的粘滑特性,而且更柔软更可口。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我们东阳这又是一个与清明相对应的传统节日,都要祭祀祖先。所不同者有二:清明节的祭品需在原有荤素几种以外加上俗称“清明馃”的青色糯米团;而冬至节的祭品则在原有荤素几种以外加上俗称“冬至麻糍”的或白色或黑色的糯米团。

为什么冬至要吃麻糍呢?东阳有两句俗话:“不吃麻糍不算过冬至。”“不过冬至要冻一季。”意思是,因为时入严冬,冬至这一天又为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漫长的夜晚如果不能吃饱,就会挨饿,而麻糍这种食品,柔韧不易消化,正是最好的一种选择。

在冬至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制作麻糍,可是左邻右舍之间还是要相互馈赠。东阳民间流传着一句“邻居碗对碗”的俗话。这句俗话的意思是自家有好吃的,一定要分送给邻居共同分享才心安理得。如果哪户人家有好吃的就关门自用,不愿与人分享,就会被人嗤之以鼻,瞧不起。显而易见,这是在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有个极其美好的传统,就是“成全”和“分享”。所谓“成全”就是帮助别人,成人之美;所谓“分享”就是有利好不独占,以共享为乐。细细想来,邻里之间这种“碗对碗”的做法就是传承了祖先“礼尚往来”的美好风尚,用现代流行话语来说,就是展现了相互关爱,实在是既传统又现代,属人间最美好的一种情谊。(王 湘)

冬至日记 篇9

×月×日星期×天气×

倾听着20xx年的脚步声,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昼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来到了外婆家,想与他们共同度过这温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乐呵呵的迎接我们呢!

该吃晚饭了,外婆端来两碗赤豆糯米饭,笑着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我听了,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长大!弟弟也想早点长大,一边夸饭香,一边埋头“苦干”哩。

吃完饭,我开始听外公讲有关冬至的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还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

“百鬼夜行,午夜12点鬼门开,晚上记得早点回家睡觉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吓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骗你的啦!”外婆笑着说。“不过,也应该早点睡,添岁嘛!”

第二天醒来,是冬至节,太阳开始回来了,春天也越来越近……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