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日记 > 初二日记 > 冬日日记3篇

冬日日记3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1K 次

转眼一天又过去了,这一天里,有没有哪件事或某个人触动到我们呢?需要进行好好的总结并且记录在日记里了。日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日日记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日日记3篇

冬日日记 篇1

冬日的饭菜,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热,例如煲粥、火锅、麻辣烫等;一个是冷,比方鱼冻、肉冻等。若是遇到风卷雪飘的日子,在融融暖室内,餐桌上既有热情洋溢的羊肉火锅,又有冷若冰霜的鱼冻肉冻佐酒,该是怎样的惬意和温馨啊。

其实,人们品尝鱼冻肉冻,并非要到宾馆饭店。自己动手在家做出的鱼冻肉冻,更适合自家人的口味。

超市或各类食品店里出售的果冻,虽然因外观晶莹,色泽鲜艳,口感软滑,清甜滋润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那不是“冻”出来的。科学家说,由于果冻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入不少化学添加剂,食用过多会影响人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尤其是铁、锌等无机盐由于结合成不可溶性混合物,就降低了人体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不利于健康。而自家做出的鱼冻肉冻,却是实实在在“冻”出来的绿色菜肴。

先说鱼冻。昔日农家俗话说:“吃鱼不解馋,全靠椒子盐。”意思是烧鱼要多放辣椒和食盐才解馋。这只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无奈的说法。但今天,人们做鱼的佐料调味品已经相当丰富了,口感也大胜往日。做鱼冻的鱼最好是选取骆马湖、老沭河里的小白鱼和小鲫鱼,鲜美柔滑。佐料则有葱姜蒜末和花生米豆腐丁,油盐酱醋就不用说了,在铁锅里用文火熬透了,盛在瓷盆里冷冻一夜,次日凝成的鱼冻,鱼在冻中,冻中有鱼,香菜叶、葱姜丝等历历在目,简直就像琥珀玛瑙一般美丽,看着舒心,品着甘怡。做了一盘,吃上一个礼拜也不变样。这就是冬天带给人们的口福。

再说说肉冻。我们这里把它说成“晶”,常见的是“猪头猪腿晶”、“皮肚晶”等。做“猪头猪腿晶”是将胶质较多的猪头和猪蹄在一起煮透,剔骨留肉,添加各种佐料再进锅熬透。一样地盛出冷透之后,操刀切成长方、菱形等各式片片,装盘一看,晶莹剔透,美不胜收,别说吃了,看上一眼就流连忘返呢。顾名思义,“皮肚晶”就是用油浸泡后的猪皮做的,照着上面的方法做出来后,则又是一种风味。

由于各种美味的鱼冻、肉冻大受人们欢迎,所以宾馆饭店里一年到头都做出来供客人大快朵颐。冬天来了,想品尝自家风味的鱼冻、肉冻,那快就自己动手试试吧。

冬日日记 篇2

昨日下午,一人换上我的单鞋,穿上秋天的运动服。踩着冬的冰寒,顺着一条鹅软石的小道,我走到了一道陡坡下。它长长的,突兀的拐过一个弯后,便是一个叫光明顶的山坡。

我喜欢这个叫光明顶的山坡,走在上面似乎有种仗剑天涯的洒脱感,就好像走近了一个武侠世界里的世外桃源。黄昏里的光明顶,安安静静的,一派曲折通幽的祥和,整个城市的悸动似乎都安歇在了这个黄昏。很久没有这样一个人,在一个静谧的黄昏,心静静地,吹一个城市的风,听她宁静的心跳。这个傍晚,是属于我的。

我一直走,边走边轮流播放一首首舒缓的古风音乐。缓缓的音乐伴着风如潺潺的流水,泻在了一片幽深的晚色里。张着眸子,我看着这个城市喧嚣尘外的幽静。那些石板子的墙面在我的左手边,古老又斑驳的,显着它历史的沧桑和厚重。盘根交错的爬山虎一根攀着一根的藤子上,在这萧索的寒冬,缀着它浓绿的叶子,勃发着怒放的生命。老房子也零错的排列在石板路的两旁,东一座,是庭院的造设,西一座,是露天的坪敞在房子的前面。而那些陈旧甚至有点破败的老房子,简单又粗朴,灰白的墙面似还在剥落着墙屑,黑色的瓦覆盖一层绿色的苔藓,发着幽冷的光芒。这完全是记忆深处老屋子的味道,满满的都是岁月的老照片。

转而,便到了光明顶的顶端,一眼望去,远眺的视线被城市的高楼遮掩,留下了一排排齐整整的高楼林立。每个房子都有一扇或者两扇窗,此时的天还未灰透,窗内的灯火依稀还瞌睡在他未醒的梦里。

踏着风,踩着石板路,从头走到底,半个小时就走到了它的的底端。隔着一条路,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灯火五彩斑斓争相着城市的热闹。还未走近,汽车嘶哑的鸣笛,行色匆忙的急色,还有琳琅满目的物欲横流,在一片轰轰隆隆的嘈杂里错乱的飞进了我的脑海,吹乱了暮色深沉里的晚风。

不等走近,我便回转身去,走在夜色已经浓稠的光明顶。走不远处,在宁静的曲折处,顺着一个下坡的拐道,有一段长长的石梯子路,沿着它走,是通向莲花湖的路。

我知道,久不相见,那湖畔的风,那湖畔的柳,还有湖畔里的那一汪汪清泉,我想他们一定想我了,也一定在等着我。如此这样想,在黄昏渐去的冬季,我的血液开始翻腾出一股温润的暖热;在夜色正浓的夜晚,我的脸上露出了她看不到的微笑。

于是,一步一步得,踩着冬的夜色,我往莲花湖湖畔走去。走着走着,那些沉睡在湖底深处的莲,似在这个冬季,盈盈地探出水面,开出一朵朵红色的小花来。

冬日日记 篇3

鲁迅似乎对于冬天并无好感,在那些“表现深切和格式特别”的短篇中,严冬往往与悲哀的事物相联。然而,我仿佛记得见过一帧鲁迅、蔡元培与萧伯纳在宋庆龄宅院中的合影,那是旧上海的冬天,萧索的园子、癯然的树干、一地衰草,矮小的大先生,身着棉袍,右手持烟,露出往常相片中难得一见的笑容。在这里,我们似乎能窥出一点《看萧和“看萧的人们”记》中,鲁迅对萧伯纳惊鸿一瞥的好感,“这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传记,佩服得喜欢起来,仅仅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点警句,从什么人听说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这就喜欢了他了。还有一层,是因为中国也常有模仿西洋绅士的人物的,而他们却大抵不喜欢萧。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此处,我们看不到任何政治身份、文化背景与家国现状的差异,没有阴郁、隔膜、国民性,唯见他的.率真、幽默与犀利。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灰寒的背景下,似乎唯有那指端所挟纸烟一星微暗的火,传来些许的暖意。

据说马塞尔·普鲁斯特倒是不怎么讨厌冬天,那是因为由枯草热导致的哮喘,使他不得不大部分时间呆在温暖舒适的卧室里,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鸟啭莺啼的春天于他而言,无疑是危险的季节,枫丹白露的美景最终只能通过忆念落到笔下。那些绵延的细节(小到众所周知的小马蒂兰点心)、漫无边际的遐思(抽象的哲学问题),还有完美的结构与梦幻的文字之美,在时光的香味里,轻轻翻阅着从前。冬天的窗外,残月冷照、四野空茫,一片苍凉与冷峻,正好适于他那冷静与敏锐的神经,炉火已不温了,虫声寂寥,从前的逝水年华却历历在目,躺在松软的眠床上,他艺术的眼睛里涌现众多我们平常所难感到的风景。也许,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拥有的唯有永恒的记忆,并且能够幸运地回到自身的经验,最终,一如马塞尔·普鲁斯特,在数不胜数的琐忆里,构造了时代的全景。

永无穷尽的景致,在某种意义上,无论细琐、卑微,还是风华绝代,个人经验永恒,一如贡布里希所言,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艺术实践早于我们任何个体的生命,而我们反复实践与借用的只是一己之见。然而,正是托尔斯泰、哈代的冬天,巴金、朱自清的冬天,以其独特的经验,丰富了那个寒冷的季节。那么,在这个初冬某个光线稀薄的下午,我在书架上看到了什么?哦,那是多年之前的某个隆冬,我离开半山的公寓,随某个书商去择几部旧书。十二月雨雾迷蒙的午后,一路泥泞,几株枯树倒在野地里,荒寒、冷寂,然而,我所抵达的村落,却秩序井然,到处是惯见的乡村阁楼。老式的建筑格局,光线有些阴暗,厢房的苞谷散发出雨天霉变后特有的酣甜。灰蒙蒙的天,整饬的雨檐、乌青的围墙以及风雨剥蚀的台阶,这种乡村特有的寂寞与自足,让人联想起简·奥斯汀或者哈代。那天,我在几排书架之间逡巡许久,最终选择了鲁迅上世纪70年代的别集、叶圣陶文集、米兰。昆德拉最早的几种译本,以及两册精装的《追忆逝水年华》。冬季的乡村阒无人声,仿佛沉睡了一般,寥廓的青天之下,那些房子淹没在雨雾之中,犹如一场虚无的梦幻。

我还记得多年前看过的一部法国电影《冬天的心》(还有什么比在凉月孤悬的夜晚观看一部法国电影更令人怀想?)我记得男女主人公宁静的疯狂,而它所透出的静默、叹息与沉思的意味,含蓄幽微,就像在徐志摩《沙扬娜拉》那首诗里,低头的温柔、不胜凉风的娇羞以及那珍重里蜜甜的忧愁,万种情思,尽在无语凝噎之中。回想起来,这也许是我看过的最具法国气质的电影,那种错过、迟疑、眷恋、怅惘,背对尘世,内敛而饱满,仿佛有种生生不息的遗憾之美。永逝的爱,更接近的生命的真实,一如拉康所言,心想事成之人并非绝对快乐。当伍尔芙怀揣碎石,走进家门口那片湖水,那一刻,远离意味着回归与永恒。也许冬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保持距离的愿望,让现实与幻想都退居内心,并让背影像一枚落叶,随寒风与流水永驻于心。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