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外 > 文学常识 > 我与苏轼再见时 作文600字

我与苏轼再见时 作文600字

推荐人:匿名 来源: 阅读: 2.66W 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亦词亦歌。一曲《水调歌头》成为千古绝唱。第一遍读它,只是匆匆的,像是完成任务一样。静下心来再读它,我渐渐走近苏轼,走进他的《水调歌头》,隐约感觉理解了苏轼。我像是明白了,他通过清寂的月亮,不光看到了离别的无奈,更悟到了一种很深刻的哲理,传递出了一份美好的祝福。

我与苏轼再见时 作文600字

的确,亲人、知己固有别离之时,无论身在何方,即使遥隔千里,但只要心在一起,有明月相伴,彼此就有了寄托和祝福。

再遇苏轼,便是《记承天寺夜游》了。第一次读这篇短文时,磕磕绊绊,里边的意思似懂非懂。或许是因为公开课的缘由,或许是内心对于苏轼的崇敬,我便在网络上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文章的译文粗略地看了一遍。再读时,果然没有了第一次的磕磕绊绊,每一句话都感觉朗朗上口。《记承天寺夜游》短短几句,不足百字,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感情。不必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也不必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单是“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的寥寥数语,就有无穷味道。其中,“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则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位卑言轻的喟叹;而“遂”和“寻”二字显现出访友的急切心意,“亦”字又显示出“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月光倾泻,“相与步于中庭”,其恬适的心绪跃然纸上……

人生难免有大起大落,但是可以因此放弃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吗?对待一些事情不妨换个角度,也不妨忙里偷闲做个“闲人”。所以,我特别喜欢文章的最后两句。苏轼用那些追名逐利的“忙人”和淡泊名利的“闲人”作比较,突出“与月为伴”的悠闲自在、豁达乐观。因为“闲”才能“夜游”。此夜的月光,因为有了人的欣赏与爱慕,才会显得美;因为有了知己而越发多情,给了苏轼一个多情而美丽的旷达心灵,自然也成了他一个久违的知心朋友。

当我与苏轼再见时,我似乎更加明晰了:一轮明月,在古代文人骚客的心境中,经过情感的酝酿,它似乎变成了一杯浓浓的醇酒,只要你用心尝过,便醉在它的古意斑驳里。

「作者:薛琬瑢」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