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外 > 文学常识 >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论据选用的应然追求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论据选用的应然追求

推荐人:匿名 来源: 阅读: 1.62W 次

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论据是议论文的血肉。如何选用论据才能更有力地支撑论点,这是议论文写作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论点以论据为基础,依靠论据来证明;论据更要以论点为统帅,以服务论点为原则。想写出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在论据选用上不可疏忽,需要有这样一些主动的追求。

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论据选用的应然追求

一、论据选用要追求真实准确

真实性是论据的生命,也是选择论据最基本的要求。人们常说“铁证如山”,就是说使用的证据必须是确凿的,失真的论据无法产生理想的论证效果,错误的论据更是无法得到想要的结论。所以论据选用要准确严谨,不能掺假虚构,更不能张冠李戴出现硬伤。同时,行文还要力避含糊不确切的词语,如“据说”“有人说”“某领导”“一位母亲”之类,更不能闹出“李煜高唱‘载不动许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笑话。

二、论据选用要追求典型恰切

论据的选用要典型恰切。所谓典型就是在逻辑上要能充分证明观点,而不是若即若离;恰切,是指契合中心论点,像射箭要瞄准靶子,论点和论据要存在本质的逻辑关系。如“非议”和“争议”内涵不同,事例当然不能直接套用。再如鲁迅少年求学时在书桌刻一“早”字勉励自己,但这无法论证出“学贵有恒”,因为“恒”更强调的是“持久”。不少学生论证无力,主要因为所选论据不够典型恰切,论据既非明显偏离论点,但又总觉得貌合神离。在一个大的话题下,有许多可供选择的事例和名言,但往往各自有所侧重,需要我们仔细揣摩细心品味,把握其关键词句的不同内涵,准确判断它们各自适合哪些具体的观点。

三、论据选用要追求丰富充分

优秀议论文往往有一大共性,就是论据丰富论证充分,纵横捭阖鞭辟入里。写作时论据选择要力避单一,追求多元,从不同角度去证明观点。具体选用论据时可跨越古今,兼顾中外,涉猎文史哲多个领域。或以时间为线往纵向深入;或以空间为轴向横向扩展。可正反对照,优劣对比,让人辨明是非;亦可点面互补,把纵深挖掘和横向拓展完美结合。

四、论据选用要追求新颖个性

俗话说:“宁咬鲜桃一口,不吃烂杏半筐”,论据的选用上应主动追求新颖和个性,不人云亦云。很多学生总喜欢一窝蜂地去写古人,如司马迁、屈原、李白……爱迪生发明电灯,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牛顿思考苹果落地这些高频素材,用得太多太滥,难免让人心生厌烦。论据选用应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积累富有现实温度和生命情怀的独家素材才是正途。打开时代的窗,有温热的现实扑面而来,翻开书本也能从古典的故事中挖掘出新的内涵。“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丰富多彩,创意层出不穷,只要我们热爱观察,积极思考,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合的论据为观点提供最有力的支撑。

「学生佳作」

吴紫涵

对于自己的作品,村上春树所言“一个病态中年人所见所闻,偶尔可作风俗史研究范例”,是自谦,但也很真实。而从此来看,思想——对于作家而言则以文字的形式表达——是非常私人的一件事,是个人的思考,也源于个人的判断。

每个人由于成长环境、所受教育和人生际遇的不同形成对所见之事的不同见解,但只要是基于符合逻辑的推断而得出的结论,就可以说是理性的了。但许多人对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仍感到无比困难。

为什么呢?几千年的人类文化史,到了我们这代,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虽说“前人之述备矣”,但至少也应先把“前人之述”看过再说吧,于是思想的懒惰导致了人们对评论家或大众观点的言听计从,生怕一有不同就会被人看出自己见闻的浅薄,殊不知,越是不思考,就越不可能形成自我判断,就越浅薄。

许多人赞扬《釜山行》,尽管他们喜欢影楼美学胜过丧尸;许多人吹捧诺兰的电影,尽管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情节需要设置得这么复杂;许多人高呼《路边野餐》是中国电影的希望,尽管他们并不理解其所根植的乡土文化。一切只是因为“大多数人”这么认为!你可以想见,这“大多数人”掺了多少水分。

我们的大脑被充塞进大量“大多数人”的观点,成为思想的胖子,表面上知识渊博,实质上却贫乏得可怜。

为什么不做一个思想的瘦子呢?思想独立、逻辑清晰、爱憎分明,包容但不盲从,批判但不偏激。

巴尔扎克作为破产的工厂主,他居高临下俯看巴黎的社会百态;波特莱尔常年混迹于底层,他看到的是巴黎模糊的意象。这种时候,你信谁好?文学界认为他俩都是大师,但并不意味着读者必须奉献给他们同等的爱。不论是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还是曹雪芹的大观园,在美丽纷呈的文字背后深植着的正是他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纳博科夫是典型的“思想的瘦子”,他对传统俄罗斯文学强调苦难和沉重的道德说教一类相当反感。也正因为如此,他那天才的思想才得以施展,由此诞生了《洛丽塔》和晚年把玩文字技巧的《微暗的火》。

做一个思想的瘦子,会经常性地和其他意见相左的瘦子展开争论,甚至到彼此看不惯的程度,但在争论中思想的光明却越来越耀眼。正如博尔赫斯小说中,艾伯特教授所言,“每一条小路,通向不断分叉的、遥远的花园”。

「点评」

这篇考场议论文所用的论据丰富而新颖,涉猎广泛富于个性,文中谈及多部电影和文学著作,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作者对论据的运用不是简单地转述和摘抄,而是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挖掘,分析也透彻有力。文章说理充分,体现了很强的思辨力。

作者:徐丽利

来源:《语文报·高一版》2017年4月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