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外 > 文学常识 > 揣摩范文语段,学会自然生句

揣摩范文语段,学会自然生句

推荐人:匿名 来源: 阅读: 1.77W 次

写议论文主要靠议论,很多同学注重安排文章的段落,但容易忽视对每段中层次的安排,因而各段中的句子都是像挤牙膏一样挤出来的。这样的一些句子必然容易语无伦次。那么,如何在一段中生“层”、生“句”呢?一方面,有前人为我们总结的一些方法,如联想法、因果关系推理法、对比法、比喻法、例证法、引证法等,这些“法”一用,要说的“话”就多了,层次也清楚了。另一方面,学会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思路延伸。训练这种“思路延伸”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多研究、揣摩一些范文,看别人是如何产生段中的层次及各层中的句子的。这样做长了,习惯了,你的“话”就多了。下面以《论淡泊》一文为例 进行思路揣摩。

揣摩范文语段,学会自然生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两句话。它集中地表现了这位先哲的生活态度。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诸葛亮不失为一个智者。他的人生经验对我们今天来说仍有其现实意义……

①在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的封建时代,诸葛亮能提倡淡泊的生活态度,可见其胸怀广阔,目光远大,人格高尚。②淡泊的生活是不追求名利、不贪恋物质享受的生活,是脱离了庸俗与低级趣味的生活。在中国近代史上也不乏这样高风亮节的卓越人物。爱国华侨陈嘉庚可以说是“百万富翁”,但他使用的却是补过的雨伞,他把赚的钱几乎都办了学校;周恩来总理使用的毛巾破了,他从中间剪开缝在一起,又继续使用;一生从事外交活动的冀朝鼎,只爱吃家乡饭,每餐只要有臭腐乳都觉得味美可口,但他却把三卡车的文物都捐赠给博物馆。这些事例就是我们所说的淡泊。③这种淡泊既“明志”,又来之于“志”,来之于崇高理想和远大目标,正因为有了理想和目标,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才能做到“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④由此看来淡泊是一种高尚纯洁的精神,是一种远见卓识的表现,⑤因此我们要提倡它,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看第二段。从①开头到“人格高尚”,承上段肯定诸葛亮的人格,肯定“淡泊的观点”;②接着既用道理说明又用三个典型事例,对“淡泊”进行本质挖掘;③从“这种淡泊……”到“后天下之乐而乐”,分析产生淡泊品质的思想基础;④从“由此”到“的表现”,是对“淡泊品质”的高度评价和赞扬;⑤自然产生最后的 “因此……传统”一句:以表明态度。我们将作者的这个思路归纳一下,即:提出、肯定“淡泊”→对“淡泊”实质的分析→挖思想基础→进一步赞扬→号召继承和发扬传统。这种思路,完全是依一般人的思维常规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地自然产生的。由于长期“读文揣摩”,对产生段、层中的句子就自然比较容易了。至于用哪些基本思路,对生句扩段来说,也照样用得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曲的。

作者:陈继民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2017年4月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