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课外 > 文学常识 > 让 作文有波澜起伏的美

让 作文有波澜起伏的美

推荐人:匿名 来源: 阅读: 1.06W 次

——写作技法之抑扬法  有这么一个关于纪晓岚的小故事,说的是清乾隆时一个翰林为母亲做寿,请他做个祝寿词助兴。纪晓岚于是就当着宾客脱口而出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翰林也很尴尬。接着他又念出了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老夫人也转怒为喜。老纪又高声朗读一句:“生个儿子也是贼。”满场宾客立即鸦雀无声,个个面面相觑。纪晓岚顿了顿,又接着念了一句:“偷得仙桃献母亲。”大家一听,又欢呼跳跃起来,鼓掌欢呼,大声叫好。纪晓岚的祝词之所以产生如此好的效果,就在于他运用了抑扬的写作方法,先抑后扬,情绪起起落落,情节跌宕起伏。

让 作文有波澜起伏的美

抑扬法是记叙文中的一种常用写作技法,它的应用能使情节产生波澜起伏,曲折通幽的效果,增添文章的趣味。一般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抑后扬,二是先扬后抑。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这种方法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先抑后扬法。就是在写某人、事、景、物时,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这里的抑是铺垫,是为扬服务的,文章的主旨落在扬处。我们以下文来分析:

父亲个子不高,比瘦小的妈妈还要低一头。当然,受遗传的我自然是全班最矮的一个——不,是全校最矮的一个!我总是暗暗地流泪,在心中反反复复地问父亲:“你为什么不是高个?如果你长得像我同学的父亲一样高大挺拔,别人就不会那么整天挖苦我、嘲笑我了,就不会整天追在我身后叫我‘矮墩’、‘侏儒’了,我也不会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了……”上中学后,这种低人一等的委屈更像着了魔似的,深深地积压在我心里。

于是,我经常躲避父亲,不愿意和父亲走在一起,更不愿意让父亲到学校来看望我,尤其不喜欢他抽烟的样子。父亲好像也觉察到了什么,开始只是忧伤地看着我,后来只要老远看到我的影子就像老鼠见到猫一样,迅速地把烟藏起来,惶惶然,像犯了错的小孩,愣愣地等着我朝他斜上鄙视的眼神。我呢,总是从父亲的外衣口袋中缴获一包未抽完的烟,然后狠狠地把它们摔到地上,再重重地踩上几脚,好像这样就能减轻我对父亲的厌恶似的。

由于我的讨厌,父亲终于下决心把烟戒掉了。戒烟后,父亲更是整天远远地躲着我,又整天默默地顺着我,那双凹陷下去的眼睛看起来更忧郁了。

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并没有找回我所要的自尊,反而更加难受了。时间长了,每次见到父亲,我就立刻觉得背上有无数的针在刺我。厌恶父亲的心情,使我的双眼蒙上了灰暗。我知道我错了,但好强的我又不想对父亲说。

那天,中午放学回家,看到父亲留在桌上的纸条:“饭菜做好了,都在锅里。如果凉了,再热一下,用煤气小心。爸爸到田里去了。爸爸没用,对不起。我知道你心里很烦,以后我会尽量让你看不见我。快吃吧,别饿着了!”署名是“小个子父亲”。

我顿时泪如泉涌,我知道自己深深地伤害了父亲。我发了疯似的狂奔到田里,抱住满头大汗的父亲呜呜哭泣。

小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方法,具体来说:爸爸个子不高,“我”也矮,因此“我”被人挖苦,嘲笑,而导致“我”觉得“低人一等”,因而迁怒于父亲,讨厌父亲,父亲也变得忧郁。然后,写父亲留言给“我”,让“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这样一抑一扬,鲜明地赞扬了父爱的伟大。

二、先扬后抑法。这里与“先抑后扬法”相反,就是在写某人、事、景、物等时,先写好的,后写坏的,其目的是使文章波澜起伏。这种方法单独使用时,更加有利于对写作对象的讽刺,批判。如:

一天,我病了,父亲把我抱到自行车上带我去医院。外面下着蒙蒙细雨,泥泞的路很滑,车子骑不动,父亲只好推着我跑,边跑边不时地回头望着我。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无力地眯缝着眼睛,只觉得此时的父亲真像电影中的飞人。父亲说,不用担心,一会儿到大医院就好了。治疗时,父亲在一旁紧紧握着我的手。看到我哭,他就用粗粗的、冷冷的手给我擦眼泪。治疗结束后,医生要我留院观察。夜深了,父亲就坐在我床边看着我,就像我小时候看着他那样。第二天醒来,看见父亲红红的眼睛在牢牢地盯着我,生怕我突然间飞了似的。我知道父亲肯定就是这样小心翼翼地看着我,一直到天亮的。我赶紧笑了,父亲像得了宝贝似的,又用他满是胡须的脸扎我,他脸上紧绷的肌肉到此时才舒展开来。

时间在一点一点地流逝,我在父亲细致的关爱中长成了大小伙子。然而,父亲在养育我长大的同时,也喂大了我的虚荣——我居然开始讨厌起父亲来了。

这里是作文中的一段,小作者采取了先扬后抑的方法。先扬,即通过父亲对“我”的细心照顾,精心培养“我”长大,后抑,即精心的照顾也喂大了“我”的虚荣。这里通过父亲对“我”的精心照顾,因而走向了其目的的反面,给人更加深刻的印象。

总之,抑扬手法可以综合使用在一起,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生奇;也可以单独使用,使文章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抑”处更突显,让“扬”处更鲜明。

作者:康文 伍福常

来源:《语文报·初一版》2017年3月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