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日记 > 四年级日记 > 【实用】四年级数学日记四篇

【实用】四年级数学日记四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69W 次

一天的时间即将结束了,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收获的,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篇日记了。如何把日记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日记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四年级数学日记四篇

四年级数学日记 篇1

今天中午,我正在做数学寒假作业。写着写着,不幸遇到一道很难的题,我想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后。这道题是这样的:有一个长方体,正面和上面的两个面积的积为209平方厘米,并且长、宽、高都是质数。求它的体积。

我见,心想:这道题还真是难啊!已知的只有两个面的面积,要求体积还必须知道长、宽、高,而它一点也没有提示。这可怎么入手啊!

正当我急得抓耳挠腮之际,妈妈来。妈妈先教我用方程的'思路去解,可是我对方程这种方法还不是很熟悉。于是,妈妈又教我另一种方法:先列出数,再逐一排除。我们先按题目要求列出许多数字,如:3、5、7、11等一类的质数,接着我们开始排除,然后我们发现只剩下11和19这两个数字。这时,我想:这两个数中有一个是题中长方体正面,上面公用的棱长;一个则是长方体正面,上面除以另外一条棱长(且长度都为质数)之和。于是,我开始分辩这两个数各是哪个数。

最后我得到结果,为374立方厘米。我的算式是:209=11×1919=2+1711×2×17=374(立方厘米)

解出这道题后,我心里比谁都高兴。我还明白一个道理:数学充满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四年级数学日记 篇2

慢慢地,数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毫不生疏的词语了。今天,爸爸给我出了一个数学题,一起来看看吧!

题目:一个长一米20厘米,宽九十厘米的长方形铝片,剪成直径30厘米的圆片,最多可以剪成几块?

我想:应该先转换单位,变成120厘米,然后乘90厘米,再除以30厘米嘛?或者转换单位,再分别除以30厘米求倍 数,再乘起来?这两种方法在我脑子里一片混乱时,妈妈前来救阵。我把我的两个方法,分别告诉了妈妈,妈妈想了一下,说:“这一道题目,应该用你的第二种方法来做。首先,用你的的`一种方法来做的话,是120x等10800(平方厘米)10800÷30=360(块)答案应该是360块,这里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呢?如果用第二种方法来做,应该120÷30=4 90÷30=3 3x4=12(块)这样还比较靠谱些。其次,可以用画图来求。”妈妈说着,看了我一眼,我马上心有灵犀,跑去拿了一张纸,笔,直尺开始画。很快就画完了,一个长方形,里有12个方格那个方格里都有一个圆形,一共12个。最终,证明了我的第一种方法是错的,第二种方法才是正确的 !妈妈突然问我:“现在会了吗?”我大声地说“会啦!……”听到我流畅的说出来做这道题的方法,妈妈又说:“可一定要记住,可不是嘴上说的!”“一定遵守!”我做出了一副警察敬礼的样子,妈妈不禁笑了。

通过了这次的数学题,我发现了我的数学还不是很好,我一定要努力!作一名厉害的数学小博士!加油吧!

四年级数学日记 篇3

今天我在数学的作业本上看见了一道"生活中的数学题。"题目是:我们国家大约13亿人口,如果我们每天节约1角钱,我国就节约了1300万元左右了。如果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大学大约要用掉1万几千元的话,那么这笔钱钱可以供1805位失学没钱的小朋友,把这笔钱给那些人,那岂不是很好吗?"

看了上面这些信息我想啊:人多的.力量可真是大啊。突然,我想起来,人多力量大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这大约13亿的人口,都浪费了13亿滴水,那么大家想一想这13亿滴水有多重呢?

我上网查了一下,1000滴水等于200克重,我又动手算了一下:1300000000÷1000×200=260000000(克)

260000000克=260吨,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如果按一个人一个月用了一吨水计算的话,那么260吨水就足足可以用上两年了。我又上网查了查,发现1吨水能发电100度电,那也就是说260吨水可以发26000度电了。

哇!我一下子惊呆了,260吨水竟然可以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啊!所以我们要节约一点一滴的水,不要浪费水,要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年级数学日记 篇4

在数学兴趣课上,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

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游玩,遇到了一位老寿星。

一打听,这位老寿星已经141岁了,乾隆皇帝便赠一联给老人: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乾隆皇帝要随行大臣纪晓岚对出下联,这可难不倒他,他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老师说:“这一副对联里,藏有一道数学题,请同学们算一算老人几岁?”听了老师的话,我想,“花甲”是指60岁,“重开”是指两个60岁,“三七”是指二十一岁,上联就是60×2+21=141岁;古稀是指七十岁,“双庆”是指两个七十,“多一度春秋”也就是多一岁,下联就是70×2+1=141岁。原来,对联中也藏有数学问题呀!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文人们就常作对联,以咏物喻事,而且很善于把一些数字嵌在对联中,使对联除了文学性、趣味性外,又增加了知识性。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