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日记 > 初二日记 >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W 次

忙碌而充实的一天结束了,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想,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快来参考日记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1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箐村毛草坪组,地处典型的喀斯特山区。为了生活,这里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孩子们小小年纪便在爷爷奶奶叔伯的扶持下照顾家中的田地与家畜。孩子们的日记被老师整理编印成了12万字的《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生活的一点一滴。

他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大部分小孩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同时有一部分小孩和亲戚住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寄养在别人家;甚至还有一小部分独立生活,担当起家里的“顶梁柱”,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他们不能感受到父母之爱,并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这种种本应与这个年龄段无关的一切。他们早早起床,做饭提水喂猪割草,照顾自己的同时要照顾弟妹,甚至老人,他们种地挑水,早起晚睡,在昏暗的灯光下温习功课,在学校里吃炖熟的大白菜和咸菜,奢求一顿大包子。

而我们生活在文明的城市里,哀叹着房价多高物价多高,生活多么无聊。可在那些角落里,那些留守的孩子们,在最美好的童年里就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早已经用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自己甚至别人的天空。当我们的媒体将镜头和笔端对准他们的时候,他们抬头羞涩又灿烂地笑,仿佛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电视里其他孩子的生活不可想象,是他们连幻想都不敢去想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的希望。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大家的爱,另外应呼吁社会上那些有钱的人,让他们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些必要的物资,使得他们可以像正常的孩子一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2

如今的我们不愁吃穿,天天有父母的陪伴,过着安逸幸福的生活。但是在社会的另一端有一群孩子们,他们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他们渴望吃一顿丰盛的午餐,他们的愿望也许只是天天有父母的陪伴。他们就是留守儿童。

虽然,电视上天天播放留守儿童的生活,可是我对他们的了解依然不深。但是,自从我看了《中国留守儿童的日记》后,才知道了他们的心声。

初次翻开书,封面上赫然印着4个孩子的笑容。翻开第二页浏览,我发现这本书记录了二十几个孩子的生活和心愿。

书上的图片令人难忘,一封封孩子们的书信,使人感触很深。其中有一个故事令我震撼。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女孩回想起自己十岁生日时觉得很开心。她讲述到那一天她的生日礼物是一顿香喷喷的饭菜和几个苹果。她觉得很满足了。我很疑惑,没想到这么一个小愿望就能够让她笑得合不拢嘴了。比起这个女孩,我觉得自己幸福多了。

再把目光转向右边的插图。这几幅图都描绘了这个女孩背水走回家的情景,脚下是崎岖的`山路,头顶上是辣辣的太阳,一不小心还有摔倒的危险。女孩身上背着的水成了她沉重的负担。她一手扶着山涧中的石块,一手托着水桶。桶里的水摇摇晃晃,有时还有可能溢出来。水仿佛压垮了她瘦弱的身躯,背着水走这么长一段山路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格外艰难。相比较起他们,我们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在家中有爸妈的呵护,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真是无忧无虑。两者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再翻回封面,虽然经过这么多困难,但是上面孩子们的笑容依然如旧,还是那么灿烂。想想我们,想想自己的生活,怎能不受感动?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本书由留守儿童的日记组成。读完后,我心潮澎湃,既为这些小朋友们的不幸遭遇而感到难过,又被他们的坚韧顽强所折服。

这些留守儿童都是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的学生,平均年龄才10岁。父母去远方打工,留下他们独自或和亲人们一起生活。从日记中,我知道他们不仅要上学,还要照看弟弟妹妹、洗衣做饭,甚至地里的农活也得干……小小年纪,就要用廋弱的肩膀担起家中的重担,成为家中的半边天。

书中那个背水女孩的插图让我为之一颤,她个头不高,瘦骨嶙峋,背着有她半人高的水桶,走在一条崎岖的山路上,她的家遥远得只看得到一个黑点。想想同龄的我,平时上学都是爸妈接送,甚至有时书包还不是自己拿的,我顿时觉得羞愧万分。当我们在为晚餐不满意而闹情绪时,他们却觉得一个包子也是难得的美食;当我们在轻松花着父母给的零用钱时,他们却在为生活辛勤劳动;当我们在爸爸妈妈的怀抱中撒娇时,他们却只能请月亮来传达思念之情……

可敬可叹的'留守儿童啊,他们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也经历了很多的困难,但他们脸上的笑容依旧灿烂。他们这种面对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怎能不让我动容?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面对苦难坚强不退缩,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赞助商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