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初中日记 > 初二日记 > 2017年市长大走访民情日记:小康路上一起走

2017年市长大走访民情日记:小康路上一起走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65W 次

导语:市长通过大走访,可以了解城市发展,知道市民所需,从而可以更好看展相关工作,加快小康的步伐。下面是2017年市长大走访民情日记:小康路上一起走,欢迎大家的阅读与参考。

2017年市长大走访民情日记:小康路上一起走

  市长大走访民情日记:小康路上一起走

  201x年x月x日 星期x 天气:x

近年来,扬州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市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明显提升,但在推进城市改造和全面小康进程中,城市特困人群的生活状态怎样?他们有哪些诉求?政府和社会又能更好地为他们做些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6月13日,我和民政局的王振祥同志来到了一个特殊地域——城市东南片区的文峰街道。这里曾聚集了亚星、扬柴等一批老国企,见证了计划经济年代扬州工业经济的辉煌,但随着城市工业的转型发展和退城进园,这里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城中村,“三多”现象突出:一是贫困人口多,困难户有1780户,占总户数的6%;二是老年人口多,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接近20%;三是外来流动人口多,成员复杂、环境脏乱差、管理难度较大。

在社区同志的引领下,我先后走访了该区域的东花园、联谊路、鼎园、连运、三里桥等五个社区的六户困难家庭。每进一户,心里都为之一沉。有的家庭生活环境阴暗潮湿、十分简陋;有的家庭只有破旧不堪的几张桌凳和一两张旧床;有的家庭成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艰难;有的家庭老人、孩子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在逐户走访、话叙中,我了解到了这些家庭的详细情况:有一户祖孙三代三口人,老太太71岁,儿子患有精神疾病和严重慢性病,孙子在外上大学,家庭收入难以支撑日常开销;有一对夫妇都是残疾人,孩子读小学,家里没有什么像样家当,给我们喝水的茶杯都是从社区“借”来的;有一户老两口都已70岁开外,唯一的儿子重度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老两口对儿子的未来有很多担忧;有一户老太太70多岁,女儿智力残疾,女婿在外打零工,一个外孙在上海上大学;有一户是孤身一人的残疾人,靠微薄的养老金和亲戚资助,雇了一名保姆照顾日常起居;再有一户家庭,孩子因尿毒症刚刚完成换肾手术,背负巨额医疗费,丈夫在家里照顾孩子,妻子在外打工。

以上这些家庭,是困难人群中情况更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情形既有共性因素,又有个性问题。分析6户样本家庭的致贫原因,主要是“老、病、残”——平均每户连一个青壮年劳力都达不到;6户家庭中有5户家庭成员有残疾人,而且均属于二级以上的重残;每户家庭在看病就医方面的支出都远高于其他支出。这些特殊境遇的家庭,虽然政府和街道、社区均已按现行政策给予了重点支持,各级民政、残联部门和慈善等机构也作了很大努力,但入不敷出、勉强度日的情形并未得到明显改观。对于他们而言,脱贫尚未完成,小康之路更加遥远。

走访途中,我还碰到了许多社区居民,与他们进行了攀谈交流,得知他们主要有“三点希望”:

希望政府能够帮助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员减轻医疗负担。这些年,各级政府通过实施药品零差价、按病种收费等惠民政策,通过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急难救助、慈善救助等救助制度,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贵和因病致贫问题。但也要看到,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实上仍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比如,贫困家庭成员生病,不少用药检查不在省定医保目录报销范围内;又比如,有关政策规定对医疗救助对象有限制、对救助总额上要封顶。有关医疗救助资金对于患有重大恶性疾病的特殊群体来说,杯水车薪,由此导致部分贫困家庭的获得感不强。

希望政府更多关注养老问题。我走访的几个小区,年轻人口搬离、住户以老年人为主的现象愈发明显。为缓解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的养老问题,近年来,我们在全市街道、社区新建了一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中心和配餐助餐点,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广大老年人希望能够在硬件上对社区养老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在服务上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需求服务上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特色化与个性化,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人不离家、服务到家”的居家养老服务。

希望政府加强居住环境的整治。走访中,我了解到文峰街道不少老百姓通过入住安置房、解困房改善了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但目前有一些小区的后续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的缺乏社区配套用房,有的绿化带变成了“私人菜地”,有的公共设施已经破损不堪,居民们要求改善小区环境的呼声日渐强烈。正如一位居民所说:“不但希望住进楼房,还希望住进花园。”他们希望政府抓好小区环境整治,改进小区的物业管理,增进邻里之间的沟通了解,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区域的脏乱差局面。

这次走访,时间虽短,但场景历历在目,收获很多。我深切感受到了老百姓过日子图的是顺顺当当、平平安安,讲究个踏踏实实、本本分分。一场大病、一次变故都很有可能将一个家庭从小康拖到贫穷。对他们而言,未必会多留心外界的变化,但更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看病上学,更留意的是菜市场里鸡毛菜什么价、最便宜的菜是什么,更关心的是楼道灯亮不亮、活动场地有没有。在走访中,我同样也深切感受到了即使是最困难的家庭也蕴藏着很多让人十分感动的正能量。比如,有的困难家庭虽然条件有限,却含辛茹苦供子女读大学、念研究生,力求用知识改变家庭命运;有的`人人穷志不穷、身残志不残,不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向上、乐观阳光。我还感动于全社会关心关爱困难群体的很多动人事迹,许多普通群众、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都十分热心公益、扶危济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扬州好人”的精神。我更感动于老百姓对政府工作的赞扬之声和期许目光,特别是一些有实际困难的家庭,尽管条件艰苦,但都能理解政府、配合政府、支持政府,提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虽然“带刺儿”,但更多的是对我们工作的鼓励和期待。

走访归来,我与部分同志进行了讨论,大家都认为:城市特困人群的脱贫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小康社会建设绕不过去的坎。就拿即将启动的东南片区改造工作而言,片区改造是重点,贫困家庭的扶贫解困也是重点。在切实解决一户户困难家庭矛盾问题的同时,对如有重残家庭成员那样的特别困难家庭,关心、支持十分重要。东南片各区政府、街道、社区要抓住该片区改造、整治的有利机遇,用好用足各级各类扶贫政策,拓展新的扶贫政策覆盖面和政策空间,力争用较短的时间使特困家庭的贫困问题得以明显改变。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扶贫解困工作还要从机制体制上多动脑筋、多谋创新。不仅要在扶贫解困的输血功能上下功夫,在政策上、资金上继续加大帮扶力度,还要在造血功能上想办法,让有劳动能力的人自食其力,让下一代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要关心贫困家庭的衣食住行,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状况、心理状况,促使他们更阳光地面对生活。不仅要发挥好政府的兜底作用,还要把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动员起来,让全社会拧成一股绳,共同为扶贫解困多做事、做好事、做实事。

近阶段,各级政府要重点围绕因病因残致贫返贫问题,通过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更有效的整合制度和抓好扶贫工作环节,尤其针对重残人员家庭,民政、残联部门和慈善等机构要进一步深入基层,逐一登记造册,一户一策提出扶持解困方案。同时,各级政府要着力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水平,用足调优政策空间,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群众身上。围绕改善社区养老问题,需要进一步立足社区这一阵地和居家养老服务这一基础持续发力,着力打造一批宜居颐养社区。在载体提档升级上,着力推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提升服务质量上,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进一步扩大服务项目种类;在创新服务模式上,加快构建“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加快引入专业化的养老机构和社工组织。围绕片区环境改造和提升问题,市、区政府要以东南片区改造为契机,从路、水、绿三网改造入手,以有关企业、市场搬迁为突破,综合实施片区建设改造,进一步明确责任、细化方案、量化目标,把环境建设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紧密结合起来,把区域改造与生态、宜居、颐养之城建设结合起来,把政府的所作所为与人民群众的所期所盼结合起来。

赞助商

赞助商